方案明确了三年行动的五大主要任务:一是推进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完善、拓展、提升省生态云平台功能和应用,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新技术融合应用,实现监管流程信息化、监管决策智能化、监管技术现代化。
围绕国际热点环境问题和新兴海洋环境问题,开展海洋温室气体、海洋微塑料监测、西太平洋放射性监测,监测范围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并适当向极地大洋海域拓展,为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提供数据基础。加快危险废物特征污染因子监测技术研究,推动构建危险废物监测技术体系。
提升空气质量监测,实现精准评价。其中,环境质量监测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目的,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辐射、噪声、温室气体等全部环境要素。6. 温室气体监测遵循核算为主、监测为辅的原则,在不大规模增加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将温室气体(包括CO2、CH4、SF6、HCFCs、NF3、N2O等)监测纳入常规监测体系统筹设计。结合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发展中国家环境监测先进技术和装备建设,树立中国生态环境监测品牌。监测业务方面,环境质量监测与污染源监督监测并重,生态状况监测得到加强。
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同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覆盖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监测网络初步建成,生态状况评估体系基本确立。臭氧浓度为1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3%。
其中,PM2.5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9%。今年,东莞环境空气质量两次挤进全国前20强,既是对东莞蓝天保卫战行动的肯定,也向各镇街(园区)、各相关部门传导治污压力,促进协同治理,推动环境质量有效改善。6月12日,生态环境部通报2020年5月和1-5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东莞空气质量再次跻身前20强,分别排在第14名、第17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空气质量面临的难题,臭氧污染严重损害东莞气质,臭氧成因更复杂,治理难度更大。
这是东莞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后,环境空气质量第三次跻身全国前20名。市大气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全市积极落实蓝天保卫战32项方案,以战时状态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用实际行动回应市民对生态环境的关切,蓝天白云逐渐增多。
通报称,1-5月,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9%,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东莞是全省7个臭氧未达标城市之一。截至5月31日,东莞今年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2.1%,影响空气质量的六项主要污染物出现五降一升格局11市臭氧累计达标天数250天,同比净增40天。
记者从省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5月,全省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26微克,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5月初,山西省下发了《关于开展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5个月的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这次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重点向臭氧、散煤、工业污染等三大突出问题开刀,实施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任务清零、清洁取暖改造未开工项目清零、分阶段完成焦化淘汰压减产能任务清零等十二项清零。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2%,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
短短一个月,我省PM2.5创历史同期最低,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初见成效。PM10浓度和臭氧浓度也双双下降,PM10浓度为每立方米70微克,创201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臭氧浓度降至每立方米174微克,为近4年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比下降7%。
1至5月份,全省环境空气6项污染物均同比下降,其中,PM2.5降至每立方米53微克,同比下降13.1%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2%,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
11市臭氧累计达标天数250天,同比净增40天。短短一个月,我省PM2.5创历史同期最低,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初见成效。PM10浓度和臭氧浓度也双双下降,PM10浓度为每立方米70微克,创201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臭氧浓度降至每立方米174微克,为近4年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比下降7%。1至5月份,全省环境空气6项污染物均同比下降,其中,PM2.5降至每立方米53微克,同比下降13.1%。记者从省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5月,全省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26微克,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5月初,山西省下发了《关于开展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为期5个月的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
这次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夏季攻坚行动重点向臭氧、散煤、工业污染等三大突出问题开刀,实施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任务清零、清洁取暖改造未开工项目清零、分阶段完成焦化淘汰压减产能任务清零等十二项清零通过项目实施,将建立精细化到乡镇的汾河平原6城市高分辨率动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6月15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启动汾河平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联防联控研究项目,为汾河平原6城市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晋中市、吕梁市和三门峡市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太原污染是怎么形成的?污染源来自哪里?在国家专家的支持下,市民有望得到权威的答案。
主要内容是:重点针对汾河平原6城市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重点行业管控技术研究示范、汾河平原区域大气颗粒物精细化来源解析研究、基于观测与模拟的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重污染应对与一市一策解决方案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和联防联控机制研究。实现精确到行业、精细到重点源、精准到污染过程的6城市 PM2.5来源解析。
提出从区域层面融合城市方案的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以及6城市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支撑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汾河平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联防联控研究项目,是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计划总投资2889万元。获得区域重污染主要成因。形成典型行业和领域深度治理技术流程并开展示范
6月15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启动汾河平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联防联控研究项目,为汾河平原6城市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晋中市、吕梁市和三门峡市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太原污染是怎么形成的?污染源来自哪里?在国家专家的支持下,市民有望得到权威的答案。
主要内容是:重点针对汾河平原6城市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重点行业管控技术研究示范、汾河平原区域大气颗粒物精细化来源解析研究、基于观测与模拟的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重污染应对与一市一策解决方案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和联防联控机制研究。通过项目实施,将建立精细化到乡镇的汾河平原6城市高分辨率动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汾河平原大气重污染成因和联防联控研究项目,是2019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计划总投资2889万元。形成典型行业和领域深度治理技术流程并开展示范。
获得区域重污染主要成因。提出从区域层面融合城市方案的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以及6城市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支撑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实现精确到行业、精细到重点源、精准到污染过程的6城市 PM2.5来源解析6月16日,市生态环境局通报了5月湘潭环境质量情况:5月份湘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1%,较上年同期上升了3.2%,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5月,湘潭空气质量累计优良率为90.1%,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2个百分点。湘潭市共监测的8个县(市、区)和园区空气质量从好到差排名依次为:韶山市、昭山示范区、湘乡市、湘潭高新区、湘潭县、岳塘区、湘潭经开区、雨湖区。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6种污染物浓度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今年5月,湘潭城市空气质量累计监测31天,10天为优,17天为良,4天轻度污染。
今年以来,湘潭市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改善明显。污染物呈现五降一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浓度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3.3%、12.5%、21.4%、20.9%和26.8%,臭氧浓度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9.0%,细颗粒物是全市最主要污染物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