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赶超是指金融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金融科技的弯道超车。
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引发新型金融风险,是否有助于各国央行更准确地监测和化解新的风险,这些也都取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方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及资本市场部主任Tobias ADRIAN等提出的关于多国协同支付平台的建议,值得关注。
如果长期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相关活动,有可能会错失一些重要数字技术发展的机会,且禁止也不一定能够长期有效。所以有猜测认为,央行开发数字人民币的动机之一是集中支付数据。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将取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具体设计方案。第四,未来民间机构是否有可能发行有数字人民币支撑的稳定币,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但起码值得思考,利弊得失究竟是什么。央行数字货币双层分发+无利息支付的设计也很重要,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银行等金融中介的潜在冲击,这一点对所有央行来说都很重要。
央行数字货币是近期出现的多种新趋势之一。禁止加密货币,在短期内可能很实用,但长期看是否可持续,值得做深入的分析。在中国还有所谓套现的问题,这跟现金管理的制度也有关系。
同时,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需要考虑很多新的条件。一些平台公司虽然补充了一定资本,但资本实力还是不强,所以就搞联合消费贷。美国作为这方面的老大,组织了VISA、MASTER等机构,后来演变成了国际性的卡组织,在它们的董事会里有着大量的国外大银行,特别是MASTER。数据驱动型的业务决策,从大方向来讲肯定是没错的,但一些具体模式是否是真实有效也是有一定疑问的。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完全不会出错,出错的时候要能够有回冲。另外一个是2000年以后大力发展的学生贷款或助学贷款,包括职业培训贷款,这类贷款可以看作长期的消费或者个人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是在未来,还可以继续大力发展的。
再谈谈如何看待由数据驱动的业务。早期的信用卡特别是VISA、MASTER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持卡人来讲,信用卡的支付分为pay now(即时支付)和pay later(事后支付)。但这是双向选择,如果说客户就选择用信用卡循环贷款或者平台个贷,银行的个贷模式就很难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同时,为了支持个贷,各家也把信用卡的授信额度给的很大,都是几万、几十万,很多也是面向经营服务的。
应该说,个贷和消费贷当前的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党中央、国务院当前都在强调要扩大总需求,从扩大消费需求的角度看,消费信贷应该是受鼓励的。这些年支付系统的演进变化很快,有很多新技术和新进展,特别是从互联网支付到数字货币,到数字驱动的个人零售业务,下一步可能大家还要研究人工智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再比如车贷和过去80-90年代时的冰箱、电视机等耐用消费品的分期贷款,因为它们不属于不动产,银行跟踪起更麻烦些,违约风险稍微大些,但也不见得需要特别多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联合消费贷的不良率也挺高的(其中平台在联合消费贷中只占百分之十几,银行占了百分之八十几),有数据说已达到16.9%,比平均值高很多。
个体经营贷款对国民经济很重要,但究竟怎么发展,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论证的。如何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未来的市场服务能力,需要大家进行研究,看看下一步怎么办。
就个贷、消费贷款而言,可以也需要做更好的细分,并不是每种业务都需要用到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因此,如果让这些机构去独立生存,他们就希望做分期业务,同时也非常希望做大额业务。
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征信牌照管理比较严,征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金融基础设施,那么征信系统该怎么发展?是否向大而全去发展?一些征信机构提出,不仅要按照法律条例的规定收集、运用、提供哪些数据,用这些数据去打分,同时因为羡慕平台公司的数据很多、画像很准,所以也希望仿照平台公司去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括网购数据、快递信息等等,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数据包的买卖。为什么征信是基础设施?一些平台公司出现过这种现象,通过设计信用分,用户只要在自己平台上多买东西、多用服务,就多给信用分,进而可以受到自己平台的某些优惠。这个大风险一般也不是由银行来最终承担,因为银行只是中介机构和贷款机构,会计算平均风险溢价,通过提高平均利率,最后还是所有贷款人去共担。为了解决事后支付存在的客户信用问题,早期采用的技术是黑名单,刷卡时需要一个授权,要得到授权也不能真正去实时审查持卡人的信用,只是看他有没有在黑名单上,如果在上面就不给支付了。商业银行对自己客户的了解,由于数据方面的变化,有时候还不如平台公司做得好。
今天论坛主题是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我想借这个机会讲一下支付系统的演进和商业银行个贷模式的选择,这与现代化有一定的关系,起因是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观察支付系统和数字货币的进展,而它们当然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借此也感谢中国金融学会邀请,占用时间跟大家作一个交流。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进入专题: 支付系统 个贷模式 。以几个主要的消费贷款门类举例来说,比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现在余额是40万亿人民币左右,主要是基于购房者的收入、工作的稳定性和购买的房屋作抵押,并不见得需要那么强的其它数据。
从历史上看,个人消费贷款是在消费支付体系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经营贷也是如此。这就像两个城市之间建高速公路,一方建一条只准本公司的车跑,另一方也建一条只准自己的车跑,这浪费资源,是有问题的,同时在竞争上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这当中也可能涉及数据有非法交易,这就联系到支付基础设施,因为很多数据是从支付系统抽取的。大数据特别是人工智能出现以后,市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忽悠也很多。还有一种是应急贷款,比如有些国家,像日本过去用身份证等个人有效证件就可以在机器上提取一定数额的贷款应急使用,数额比较小,利息也比较高,信息也是可以在所有贷款机构中相互沟通的。从美国的演变过程看,太早时期的经验对我们借鉴意义不大,我就从信用卡说起。
事后支付这个模式不是一种必然的模式,也不是银行认为最合适的模式,而是因为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征信系统应该是属于金融界的公共基础设施。
但需要仔细考虑,什么样的消费应该受鼓励,什么样的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对此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保护隐私的法律法规,以及未来可能的进一步细化立法,都强调要使用最小有效数据。
同时,人们也担心,这些卡组织也可能会迫于政府压力参与某些制裁。数据有主要的、次要的,次要的数据可能有点用,就像画画的时候,眼睛、鼻子、嘴是最重要的,头发多一根少一根不太重要,反正数据获取和存储的成本不高,所以能多拿一点就多拿一点。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领域存在各种进展及说法,有的是真正有用的,有的却是忽悠性的,对此要冷静看待并注意认真区分,比如说对加密货币等一些鼓吹言论。另一种从保护隐私的角度,要求收集最小有效数据,而且最好是通过立法或者条例,规定哪些数据应该公开,可以收集、存储和交易。这个模式虽然说乍看起来挺有道理的,但是不是真正能够可持续,是不是真正有效,也是需要质疑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认为抵押担保是很原始、很落后的方式,其实这个说法不见得对,因为这仍旧是简单可靠的、不良贷款率比较低的贷款方式,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风险可能更大。
联合消费贷规模高的时候有两万多亿,目前只剩6000多亿,这个业务模式也受到大家的怀疑。这样的模式从ESG角度是否合适是个问题,其业务可持续性也是令人质疑的,因此,我们看到有大量的P2P网贷过去搞这种业务而出现了全面崩塌。
它涉及到货币主权、汇率和兑换等问题。此外,现在大家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人工智能,其中一个有意思的思考就是人工智能的特长究竟是什么?比如刚才说到的银行业务,支付系统是一分钱都不能差的,在过去手工操作的时候,柜台员工下班的时候要复核,一分钱都不能差。
此外,支付基础设施如果有商业价值,该怎么体现?不一定体现在传统的方式,现在大家有些关注的东西未来并不见得能够长存。有一些西方国家的人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在考虑跨境支付时,小国你自己的货币就算了不用了,直接用我们大国货币就完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